自然辩证法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体系中具有独立特色的一个医学学科,该学科与西医学和中医学均为我国医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长期以来,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且国家和政府要求临床实践重视中西医结合方法的应用,并提出了“中西并重,发展中医药”的方针[2]。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分析了中西医的主要差异,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实现中西医有效结合的3种辩证方法。 对比分析中医和西医的差异 中医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同时包括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该学科在实践中的应用,始终将整体观、相似观作为主导思想,应用基础为人体的脏腑经络,诊疗依据为辨证论治。该学科的整个应用过程中能够体现出控制论、信息论、分形论等内容。 西医即西方国家的医学,纵观该医学学科的发展史,可将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古代西方医学,起源于古希腊,另一部分为近现代西方医学,是近代时期西方国家的学者在摒弃古代西方医学的后,发展形成的一种新的医学学科。现阶段,中西医结合中的西医指的是近现代西方医学。该学科在实践中的应用,需要医生利用自身的感官对患者所患疾病进行初步诊断,然后通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及实验室明确患者的病情[3]。 中医学之研究对象偏重于人与自然之关系,研究目的并不是认识物质世界的深层结构、形态,思考问题时需将实际情况作为前提条件。而西医研究往往把动态的研究对象设置成静止的一点,忽略了自然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但西医在研究过程中多借助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这些技术成果可对人体结构及器官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严密的研究,在较大程度上减少了自然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长期的实践研究发现,中医的思维方式具有综合性和抽象性,而西医的思维方式却与中医思维相反,多表现为直观性和线性。西医研究始终坚持治疗第一,预防第二,养生第三,而中医研究的顺序却恰恰与西医研究相反,将养生放在第一位,其次为预防和治疗。 在治疗方面,西医的一个特点是“手术万能”,西医的另一个特点是“同病同方”。而中医是“同病不同方”,中医在制定患者的治疗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年龄、体重、体质、病证类型(虚实寒热)及患者生活习惯等因素,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为患者开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处方,讲究“辨证施治”。而西医的治疗原则为“对症治疗”。在用药方面,中医使用天然药物,即中草药,且使用时往往不提纯,制定药方时还需要重视多种药物的配伍禁忌。西医在用药方面,多使用化学药物,中草药的使用比例极其微小,且提纯后使用。因2种医学学科使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完全不同,故两者在治疗同一种疾病时的效果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西药往往能够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而在根治方面存在明显的应用局限性,中药重视调理,可起到“标本兼治”的功效,但药效发挥相对缓慢。 关于医学发展的哲学研究 分析中医现代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特点:①由继承型研究向实验型研究和证伪型研究转变;②由离散型研究向开放型研究转变;③由单一学科研究向多学科研究转变;④由单一视角研究向多视角研究转变。但在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进行中医研究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预防出现不良问题:a.避免使用时髦的现代名词术语代替和解释传统中医的文言理论;b.以西医作为评价知识或方法的价值的唯一标准,以分析方法代替综合方法,以还原方法代替系统方法,其结果,中医只是成为西医研究的一种材料,而不是一个不同范式的知识体系。反思中医学近百年来的发展过程,发现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对传统医学知识的继承与创新,使基础与应用研究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可促进现代中医学稳妥发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辩证方法 有人认为中西医学研究的对象不同,理论不相容,所以不能结合。这种说法的根据:人有不同的属性,西医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器官、组织、分子,而中医研究的是人的证候,所以这两种研究对象是“不可通约的”。中医学和西医学是相通的,不存在因研究对象不同而不能结合的问题[4]。中西医体系差别明显,方法迥异,各有其优势和缺陷,但两者均以传播健康为使命,目的是为人类打造健康人生。中西医结合的层次性与单独的中医和西医不同,中西医结合从一个层次向更高层次迈进是其自身发展的过程[5]。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讲,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以下3种辩证方法。 交叉兼容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最基本的方法。当前,国内各级别医院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兼容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在临床治疗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或模式。中西医之间的交叉和兼容将不断扩展。 互补增强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最普遍的方法。中西医结合在临床治疗中的使用,首先需要进行正确、科学的决策,然后使用正确的研究方法。由于中医是在长期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故与西医的互补性很强,两者结合使用,可促进疾病的临床疗效得到有效提高。 集成创新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最高级的方法。对中西医结合学科进行研究的最初目的是服务于中医科学化,但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西医和中医在逐渐吸取对方的应用价值后,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自我发展。现阶段,中西医结合在患者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已得到了广大患者的信赖,在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减轻了西药的不良作用,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基于以上3种中西医结合治疗辩证方法,实践中可重点从理论研究、辨证与辨病、药物使用,以及诊断方法等方面入手,实现中西医治疗的有机结合。 现阶段,中西医结合不仅是我国医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医学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总之,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强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是宏观系统医学和微观实验医学的有机融合,二者的结合使用也将成为我国未来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对于促进中西医结合辨证思维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急诊内科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患者如果不能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可危及生命。导致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包括药物刺激、饮食不合理、情绪紧张、劳累、饮酒等[4]。患者在出血时会伴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疼痛、急性发作等症状,其不良症状在患者出血之后可得到暂时缓解,若患者持续伴有疼痛的情况,则表示患者可能会出现再出血的情况。 在为消化道患者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在患者控制出血的基础上,查找出患者出血的具体原因,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措施[5]。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n(%)]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试验组 50 33(66.00)★ 10(20.00)★ 6(12.00) 1(2.00)★ 49(98.00)★对照组 50 25(50.00) 4(8.00) 4(8.00) 17(34.00) 33(66.00)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法莫替丁是组织胺H2受体拮抗剂的一种,其对患者由于刺激、基础分泌所造成的胃蛋白酶、胃酸分泌增加的治疗,在临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6]。法莫替丁可增加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的数量,同时可强化血小板之间的黏附性、聚集性,促进凝血而达到为患者治疗的目的。 云南白药主要是增加血小板膜的通透性,促进患者体内钙以及腺苷酸的释放,以此达到凝血的效果。 本文结果显示,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试验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临床疗效、恢复时间等方面均比仅给予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存在明显的优势(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果表明,给予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西结合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缩短患者治疗的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不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中西医结合方法在临床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金红.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2(5): 2500-2501. [2] 赵爱民.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分 析[J].中 外 健 康文摘,2013,12(23): 180-180. [3] 李岩.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3):167-168. [4] 贾海英.浅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7):241-241. [5] 侯文英.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3,18 (36):88-88. [6] 杨亚忠.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5(4):33-34.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体系中具有独立特色的一个医学学科,该学科与西医学和中医学均为我国医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长期以来,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且国家和政府要求临床实践重视中西医结合方法的应用,并提出了“中西并重,发展中医药”的方针[2]。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分析了中西医的主要差异,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实现中西医有效结合的3种辩证方法。 对比分析中医和西医的差异 中医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同时包括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该学科在实践中的应用,始终将整体观、相似观作为主导思想,应用基础为人体的脏腑经络,诊疗依据为辨证论治。该学科的整个应用过程中能够体现出控制论、信息论、分形论等内容。 西医即西方国家的医学,纵观该医学学科的发展史,可将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古代西方医学,起源于古希腊,另一部分为近现代西方医学,是近代时期西方国家的学者在摒弃古代西方医学的后,发展形成的一种新的医学学科。现阶段,中西医结合中的西医指的是近现代西方医学。该学科在实践中的应用,需要医生利用自身的感官对患者所患疾病进行初步诊断,然后通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及实验室明确患者的病情[3]。 中医学之研究对象偏重于人与自然之关系,研究目的并不是认识物质世界的深层结构、形态,思考问题时需将实际情况作为前提条件。而西医研究往往把动态的研究对象设置成静止的一点,忽略了自然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但西医在研究过程中多借助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这些技术成果可对人体结构及器官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严密的研究,在较大程度上减少了自然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长期的实践研究发现,中医的思维方式具有综合性和抽象性,而西医的思维方式却与中医思维相反,多表现为直观性和线性。西医研究始终坚持治疗第一,预防第二,养生第三,而中医研究的顺序却恰恰与西医研究相反,将养生放在第一位,其次为预防和治疗。 在治疗方面,西医的一个特点是“手术万能”,西医的另一个特点是“同病同方”。而中医是“同病不同方”,中医在制定患者的治疗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年龄、体重、体质、病证类型(虚实寒热)及患者生活习惯等因素,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为患者开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处方,讲究“辨证施治”。而西医的治疗原则为“对症治疗”。在用药方面,中医使用天然药物,即中草药,且使用时往往不提纯,制定药方时还需要重视多种药物的配伍禁忌。西医在用药方面,多使用化学药物,中草药的使用比例极其微小,且提纯后使用。因2种医学学科使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完全不同,故两者在治疗同一种疾病时的效果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西药往往能够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而在根治方面存在明显的应用局限性,中药重视调理,可起到“标本兼治”的功效,但药效发挥相对缓慢。 关于医学发展的哲学研究 分析中医现代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特点:①由继承型研究向实验型研究和证伪型研究转变;②由离散型研究向开放型研究转变;③由单一学科研究向多学科研究转变;④由单一视角研究向多视角研究转变。但在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进行中医研究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预防出现不良问题:a.避免使用时髦的现代名词术语代替和解释传统中医的文言理论;b.以西医作为评价知识或方法的价值的唯一标准,以分析方法代替综合方法,以还原方法代替系统方法,其结果,中医只是成为西医研究的一种材料,而不是一个不同范式的知识体系。反思中医学近百年来的发展过程,发现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对传统医学知识的继承与创新,使基础与应用研究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可促进现代中医学稳妥发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辩证方法 有人认为中西医学研究的对象不同,理论不相容,所以不能结合。这种说法的根据:人有不同的属性,西医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器官、组织、分子,而中医研究的是人的证候,所以这两种研究对象是“不可通约的”。中医学和西医学是相通的,不存在因研究对象不同而不能结合的问题[4]。中西医体系差别明显,方法迥异,各有其优势和缺陷,但两者均以传播健康为使命,目的是为人类打造健康人生。中西医结合的层次性与单独的中医和西医不同,中西医结合从一个层次向更高层次迈进是其自身发展的过程[5]。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讲,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以下3种辩证方法。 交叉兼容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最基本的方法。当前,国内各级别医院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兼容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在临床治疗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或模式。中西医之间的交叉和兼容将不断扩展。 互补增强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最普遍的方法。中西医结合在临床治疗中的使用,首先需要进行正确、科学的决策,然后使用正确的研究方法。由于中医是在长期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故与西医的互补性很强,两者结合使用,可促进疾病的临床疗效得到有效提高。 集成创新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最高级的方法。对中西医结合学科进行研究的最初目的是服务于中医科学化,但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西医和中医在逐渐吸取对方的应用价值后,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自我发展。现阶段,中西医结合在患者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已得到了广大患者的信赖,在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减轻了西药的不良作用,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基于以上3种中西医结合治疗辩证方法,实践中可重点从理论研究、辨证与辨病、药物使用,以及诊断方法等方面入手,实现中西医治疗的有机结合。 现阶段,中西医结合不仅是我国医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医学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总之,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强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是宏观系统医学和微观实验医学的有机融合,二者的结合使用也将成为我国未来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对于促进中西医结合辨证思维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急诊内科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患者如果不能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可危及生命。导致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包括药物刺激、饮食不合理、情绪紧张、劳累、饮酒等[4]。患者在出血时会伴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疼痛、急性发作等症状,其不良症状在患者出血之后可得到暂时缓解,若患者持续伴有疼痛的情况,则表示患者可能会出现再出血的情况。 在为消化道患者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在患者控制出血的基础上,查找出患者出血的具体原因,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措施[5]。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n(%)]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试验组 50 33(66.00)★10(20.00)★6(12.00) 1(2.00)★49(98.00)★对照组 50 25(50.00) 4(8.00) 4(8.00) 17(34.00) 33(66.00)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法莫替丁是组织胺H2受体拮抗剂的一种,其对患者由于刺激、基础分泌所造成的胃蛋白酶、胃酸分泌增加的治疗,在临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6]。法莫替丁可增加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的数量,同时可强化血小板之间的黏附性、聚集性,促进凝血而达到为患者治疗的目的。 云南白药主要是增加血小板膜的通透性,促进患者体内钙以及腺苷酸的释放,以此达到凝血的效果。 本文结果显示,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试验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临床疗效、恢复时间等方面均比仅给予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存在明显的优势(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果表明,给予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西结合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缩短患者治疗的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不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中西医结合方法在临床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金红.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2(5): 2500-2501. [2] 赵爱民.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分 析[J].中 外 健 康文摘,2013,12(23): 180-180. [3] 李岩.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3):167-168. [4] 贾海英.浅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7):241-241. [5] 侯文英.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3,18 (36):88-88. [6] 杨亚忠.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5(4):33-34.
文章来源:《自然辩证法研究》 网址: http://www.zrbzfyjzz.cn/qikandaodu/2021/0217/457.html
上一篇:自然辨证法在政府医疗公共管理系统的应用
下一篇:理性看待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影响